丝绸之路  简称丝路。东起中国、横贯中亚、西达欧洲的古代交通道路。约自公元前二世纪以后干余年间,中国出产的丝绸大量经此路西运,运销世界各地,故名。其走向为东起长安(今西安),经河西走廊,出敦煌,或向北经天山南麓,至疏勒(今喀什),越葱岭(今帕米尔),更经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其属地南达今撤马尔罕一带)西行;或由敦煌向西,经昆仑山北麓,至莎车,西越葱岭,更经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下游)西行,然后两道会合于木鹿城(今马里),再向西经和椟城(今里海东南达姆甘)、阿蛮(今哈马丹)、斯宾(今巴格达东南)等地抵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各地。支线有出敦煌向北,经天山北麓至伊犁河流域再西行者,有经蒙古草原至西伯利亚,或由蒙古草原折向西南,越阿勒泰山至中亚者。海道则或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从今缅甸南部西行,或由中亚转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通过丝绸之路,历史上欧亚非各国和中国间的友好往来不断增进;东方的中国文化,南亚的印度文化,西亚的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欧洲的希腊、罗马文化,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文化进行着频繁的接触—与持续不断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
四大贝勒  清努尔哈赤封其于侄八人为和硕贝勒,分掌八旗。其中次子代善、侄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列前四位,势力最强,被称为四大贝勒。皇太极即位之初,四大贝勒按月分值,轮流执政,群臣朝贺则伺坐受之。天聪三年(1629)起逐渐削弱三大贝勒权力,先免去分月掌理之制,改以诸贝勒代之。五年,用汉官李伯龙议,废除元旦朝会四大贝勒并坐旧制,由皇太极南面独尊。后又削去阿敏、莽古尔泰二人大贝勒爵位,继之幽禁阿敏。处罚莽古尔泰。至六年正月,正式废除四大贝勒并坐旧制,而代之以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
|
“凹等人制”
忽必烈在统一全国之后,推行了“四等人制”的民族压迫政策。
“四等人制”就是把全国匝民按民族划分为四个等级:第“等是蒙古人、又称“闲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又称“诸国人”。包括西北和两域各族人,如畏几儿、哈刺鲁、钦察、康电、阿速、唐几、回回等族,西南地区的吐答人,也被划在色日人之晚第三等是汉人,又称“汉儿”、概指原金朝境内的各族,包括汉、女真、契丹、渤海及高洲人,今名南、四川各族。刚时元较平、也算在第三等人之阶第四等是南人,又称“蛮子”、“新附人”等,概括原南宋境内的各族。南人则把前三等人统称为“北人”。
“四等人制”既是对统一国家内多民族现实的确认、也充分发现厂正朝统治者的氏族特权思想。元朝统治者村四等人的政治地位和待遇做小了规定。在仆进方而、蒙古人和色门人颇革优待,从小央到地方的主要政府机构,大量任用蒙古人和色日人;军队亦在蒙占人和色六人榨制之下:科举考试中,同样凸显蒙古人和色口人的特殊地位,在名额分配和考题难易等方面部对蒙古人和色目人给予特殊胎颐。保留卜来的元代“进L题名录”。寸以蜕是“凹等人制”的一个极好例证。此外,还严禁汉人、南人持有兵器,并严格限制汉人、南人的宴饮、聚会等活劝。
应该说明的是、“四等人制”虽对元朝社会有较大影响,但它只是统治者强加给以氏的民族等级制度,对元朝社会影。间更大的还是阶级关系。蒙古、色日贵族和汉人、南人地中、K商构成的统治阶级,对各族下层人民的阶级压i旦、远甚于民族压迫。不少蒙占人成为蚁婢,有的甚至被贩卖到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