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十三万户  藏籍对元代在前藏、后藏所设十三个万户的总称。元沿金制,全国均设万户官职。内地诸路万户为军职,分属各行省而总辖于枢密院;藏族地区各万户则军民通摄,分属各宣慰司而总辖于宣政院。前藏、后藏各万户,始置于至元五年(1268)。据《西藏王臣记)载,前藏有六:嘉玛、止贡、蔡巴、塘波且巴、帕竹、雅桑;后藏有六:拉堆洛、拉堆绛、古尔摩、曲弥、襄、霞鲁;前藏、后藏间有羊卓,共计十三。其他藏籍有不同说法。



  石大兴安岭  又作大兴安岭、外兴安岭、北兴安岭、兴堪山、石头山。在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为勒拿河和黑龙江之分水岭。金属蒲与路,元属开元路,称为北山。明属奴尔干都司,山南置古里河、兀的河等卫。清初为索伦部(今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族)游猎聚居之所,属宁古塔将军统辖。祟德八年(1643)和顺治七年(1650),沙俄多次越过此山,侵入黑龙江流域。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为界,岭南土地属中国。咸丰八年(1858),沙俄通过不平等的《瑗珲条约》将界山以南、黑龙江以北地区强行占领。



  石岭下遗址  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武山石岭下村。年代为公元前3900-前3200年。1947年发现,1957—1962年经多次复查。在遗址中发现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地层之下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地层之上,存在着一种过渡性的文化层。该层遗物的文化面貌接近于马家窑类型,如陶器中的曲腹盆、长颈瓶及其漩涡纹、花瓣纹等彩纹与马家窑型相似。同时又有一些文化因素与庙底沟类型酷似,如彩陶都是以圆点、弧线与弧边三角形组成的几何形图案。故命名其为“石岭下类型”。石岭下类型继承了庙底沟类型的文化因素,又孕育了马家窑类型的文化成分。其发展阶段应处于马家窑文化早期阶段。该类型的遗址分布在渭河上游等地区。



上3条  下3条


分类词表
ABC
DEF
GHI
JKL
MNO
PQR
STU
WX
YZ

检索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