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戎  古族名。亦作畎夷、昆夷、绲夷等。古戎人的一支,即畎。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东南部。相传曾与夏朝争战七年,后受夏爵命。商韧,游牧于泾、渭流域。后迁邠、岐间,时服时叛,为商西部劲敌。《逸周书·王会》载,周成王时成周之会,犬戎贡文马,所排位次在西北。《穆天子传》中谓周穆王北征,“犬戎胡筋天子于雷水之阿”。雷首在今山西西南,隔河即陕西华阴。(国语·周语上》载,周穆王将西征犬戎,祭公谋父谏,认为戎狄荒服,不可征。穆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后穆王又迁犬戎于太原(今宁夏固原北)。西周末年,申侯联合犬戊欢杀幽王于骊山下,周王室东迁。春秋时为秦所击败.一部分被迫北迁。一部分与邻族融合。
| 热河都统  清乾隆间置热河副都统嘉庆十五年(1810)改都统,驻防承德府(治今河北承德市),兼辖内蒙古昭乌达、卓索图二盟。1914年改置特别区。
| 戎  古族名。(1)古时华夏人对生活于西方、北方及东方部分少数民族的泛称。西周金文中称活动于北方之猃狁为“戎’。古文献上东方有徐戎(尚书·费誓》)。周初亦称殷人为“戎”((尚书·康诰》;《周语下》引《太誓》)。春秋时在今中原北部广大地区有“北戎”〔(左传)隐公九年;桓公六年;僖公十年)、“山戎”((左传,庄公三十年》)、“大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小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等。到战国末年至秦汉则专称西方少数民族为“戎”((礼记·曲礼》;(大戴礼记·明堂》)。于是出现“西戎”之名。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又谓“狄”与“戎”可以互称,二者同为华夏称异族之名。自周末至春秋初但有“戎”号,至春秋庄、闵以后才有“狄”名。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