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朝代名。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太宗)于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疆域西至巴尔喀什湖、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帕米尔高原,北至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东到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云南、西藏,包括拉达克。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强大的封建国家,经济文化有较大发展。高宗末年,政治日渐腐败,阶级矛盾尖锐,不断爆发人民起义。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逐渐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次年,宣统帝退位,两干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宣告结束。清代从皇太校改国号为清起,历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及宣统十一帝,共二百七十六年。
|
清高宗  (1711—1799) 即爱新觉罗·弘历。清代皇帝。1735—1796年在位。号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 (1733)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即位,年号乾隆。即位后,粉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置行政管驯构,常驻军队,移民屯田,建立泽站, 兴修水利。稳定西藏政局,颁布《钦定西藏章程》,集民政、财政、军事、外交权力于驻藏大臣。颁金奔巴瓶,制定“金瓶掣签”,以确定达赖、班禅和大呼图克图转世继承。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继续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对西方殖民势力,采取限制贸易、减少接触之政策,关闭宁波、厦门、云台出(今连云港)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拒绝英国马县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各项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多次断绝恰克图贸易,以抑制沙俄之非法活动。编纂书籍多种,尤以《四库全书》为最,历时十年始成,中国古代史籍借以集中保存流传;又搜集字画古器,内府所藏甚富保存大量珍贵文物。然禁毁书籍亦甚多。迭兴文字狱,以莫须有加罪于人,箝制思想,造成“万马齐黯“的局面。屡次用兵,有胜有败,却自诩为“十全武功”。巡游无度,有“马上朝廷”之称,且土木繁兴,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中期任用于敏中,贪污之风渐炽。晚年倚任和坤,吏治更加败坏,贪污成风,大案迭出,屡杀不止。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秘密宗教迅速发展,人民纷纷起义,最终爆发了震撼全国的川楚白莲教大起义,清王朝自此由盛转衰。嘉庆元年(1796)传位仁宗,自为太上皇帝,仍掌军国大事,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四年病死,葬遵化裕陵,庙号高宗,谥纯皇帝。著有《乐善堂诗文全集》、《御制诗文集》多集。
|
清太宗  (1592—1643) 即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代皇帝。l626一l643年在位。太祖第八子。初为正白旗旗主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合称“四大贝勒”,以年齿序称“四贝勒”。曾襄理国政,屡统兵征战,颇有战功。天命十一年(1626),太祖卒后,被诸贝勒推为后金汗,年号天聪。即位后,削弱三大贝勒权力,控制正黄、镶黄、正蓝三旗。设六部、内三院、都察院,以完善中央统治机构。开文馆,译汉文书籍,考试生员、举人,尽力笼络汉、蒙官员。为解除后顾之忧,断绝明朝与朝鲜盟好,曾两次进攻朝鲜,逼朝鲜国王纳贡。又出征察哈尔蒙古,统一漠南,以扫除明朝北边屏障。屡次对明朝用兵,在辽西地区不断取胜,并四次遣兵入塞,攻城掠地。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改元祟德,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后又创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统一女真各部,为入关灭明作好准备。崇德八年(1643)暴卒,葬盛京(今沈阳)昭陵,庙号太宗,谥文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