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城  战国时期秦国修筑的长城。主要有两条:(1)《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此条长城走向,首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西,沿洮水东岸北上,经今甘肃临洮,渭源北境而东北行,再经今宁夏西吉、固原、彭阳,甘肃镇原、环县、华池,陕西吴旗,达今陕西志丹北,复至吴旗东。由此分成两支:一支经今陕西绥德折向西北,至于秦上郡治所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一支经今陕西靖边、神木进入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继向东北行,止于托克托境西南黄河岸边。经实地考察,在今甘肃临洮与渭源、宁夏固原、内蒙古准格尔旗等地,其遗址依然可见,系夯土构筑,因地制宜,长城内侧附近还发现多处城址与烽火台等遗迹。(2)《史记·六国年表》记秦简公七年(前408)“堑洛,城重泉”。学者或以为“堑洛”是在洛河侧畔的平地上修筑长城。堑洛长城南起今陕西华阴东南,向东北越渭河,循洛河右岸西北行,至今蒲城东南境,越洛河北上,至今大荔长城村,再越洛河向西北行,进入今白水西北境。今蒲城境内洛河有岸的前、后阿坡村间有此条长城遗迹,夯土筑,南北向,残长324米。
| 青海蒙古办事大臣  官名。清朝在西宁设办事大臣一人(乾隆元年设),辖青海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喀尔喀五部之军政,并节制西宁镇、道文武官员。西宁所属之贵德、循化二地,也由该大臣兼管。西宁办事大臣所属,有理藩院司员一人,笔帖式三人,都三年更代一次(各官交错更代)。更换办事大臣,由理藩院在散秩大臣、/倔护军统领、副院领及各部院侍郎内谙练蒙古事务者简任。青海五部,共分二十九旗,亦各设札萨克治理一旗之事。所属官员与蒙古各部同。青海各部与内蒙之察汉诺门汗共为一盟,惟不设盟长。分河北二十四旗为左右翼,每翼始设正副盟长各一人,由西宁办事大臣主持盟会。青海之盟初为每年举行一次,乾隆十六年(1751)改为间年举行一次。盟会也为蒙古各部之制。会盟后,由办事大臣汇报于皇帝。循化、贵德二地,设千户十人,百户四十人,百总八十六人,副总四百人,以管辖当地藏民贸易等事。在
附近青海沿边各厅、州、县,设立承办蒙藏事务处所,叫做“歇家”,管理,贸易等事,由沿边文武各官稽查。
| 青唐羌  又作青塘羌。陇右吐蕃部族。居秦州渭源(今属甘肃)及岷州(今甘肃岷县)一带。宋熙宁四年(1071),北宋秦凤经略司官王韶至其族帐招纳。首领俞龙坷率众十二万口归附,宋赐姓名包顺。八年,又授为青唐—带并岷、洮等州蕃部巡检。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