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薛军  元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战略机动军队,亦即护卫亲军。怯薛军建立在严格的贵族制基础之上,成吉思汗创建怯薛军时,由号称“摄里班曲律”(四杰之意)的四大功臣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担任世领怯薛长。平时驻成吉思汗大斡耳朵(帐殿)周围,分四班,每三日轮流更直宿卫;战时则随成吉思汗出征。怯薛军由宿卫、侍卫、,环卫三队组成,各设队长,总隶于怯薛长。比枢密各卫诸军尤为亲信。成吉思汗晚年,发展到十二万余人。详见“怯薛”
| 钦察汗国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
原为术赤封地,辖境为额尔齐斯河以西、咸海、里海以北地区。1235年拔都西征后,领地进一步扩大,西达多瑙河,北括斡罗思,南抵高加索山。
1243年班师后,其地便成为拔都兄弟封地,并定都于伏尔加河流域萨莱城。具体而言,咸海东北为拔都兄斡鲁朵份地,称白帐汗;咸海以北为拔都弟昔班份地,称蓝帐汗;余皆为拔都直接管辖,称金帐汗;白帐汗、蓝帐汗名义上俱由拔都统领。境内居民主要是钦察人和斡罗思人。钦察人主要讲钦察语,从事畜牧业,部分已走向定居,并兼营农业。斡罗思人大都从事农业,信奉基督教中的东正教,封建关系已有一定发展。居住在“汗国”中的蒙古族人,原有“九千户”,大都居住于咸海至黑海一带的草原,主要讲蒙古语,信仰萨满教。但因与钦察人长期杂居、通婚、多数都被突厥化,不讲蒙古语而使用突厥语。
1256年拔都逝世,子撒里答受命嗣位。撒里答并未掌权,因他死于自和林回国途中。汗位由拔都另一子乌刺赤继承,但乌刺赤不久又死。
1257年,拔都弟别儿哥被拥立为汗。别儿哥虔信伊斯兰教义,因在伏尔加河下游新建一座萨莱城——别儿哥萨莱而声名远扬。自1262年起,别儿哥还一直致力于与旭烈兀争夺高加索地区。蒙古大汗以其道里远隔、故除要求其承认大汗名义外,并未对其进行控制。
汗国在月即别(1312—1342)统治时期势力达到全盛。他除了继续同伊儿汗国争夺阿塞拜疆外,还积极推行伊斯兰教化政策,大兴土木,促进城市的扩建。14世纪末,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各地人民反压迫斗争纷起,势力渐衰,逐步分裂为克里木、喀山、阿斯恃拉罕、西伯利亚等汗国,1480年为莫斯科公国灭亡。位于兀鲁思东部的白帐汗国不久也分裂为哈萨克和乌兹别克汗国。
| 秦长城  战国时期秦国修筑的长城。主要有两条:(1)《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此条长城走向,首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西,沿洮水东岸北上,经今甘肃临洮,渭源北境而东北行,再经今宁夏西吉、固原、彭阳,甘肃镇原、环县、华池,陕西吴旗,达今陕西志丹北,复至吴旗东。由此分成两支:一支经今陕西绥德折向西北,至于秦上郡治所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一支经今陕西靖边、神木进入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继向东北行,止于托克托境西南黄河岸边。经实地考察,在今甘肃临洮与渭源、宁夏固原、内蒙古准格尔旗等地,其遗址依然可见,系夯土构筑,因地制宜,长城内侧附近还发现多处城址与烽火台等遗迹。(2)《史记·六国年表》记秦简公七年(前408)“堑洛,城重泉”。学者或以为“堑洛”是在洛河侧畔的平地上修筑长城。堑洛长城南起今陕西华阴东南,向东北越渭河,循洛河右岸西北行,至今蒲城东南境,越洛河北上,至今大荔长城村,再越洛河向西北行,进入今白水西北境。今蒲城境内洛河有岸的前、后阿坡村间有此条长城遗迹,夯土筑,南北向,残长324米。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