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畏兀字  蒙古国时期创制的蒙古文字。系应用古畏兀字字母拼写蒙古语言。始行于成吉思汗建国时期。据《元史·塔塔统阿传》,成吉思汗灭乃蛮,获乃蛮汗傅畏兀人塔塔统阿,命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蒙古语,形成此种文字。元人称蒙古畏兀字。元世祖时,八思巴创制新体蒙古字,规定为元朝官方文字。蒙古畏兀字仍然行用,留用以译写《孝经》、《资治通鉴》等书。现存有碑铭数通。元亡后,蒙古族继续使用。后经改革,形成现在的蒙古文字。
| 蒙古源流  书名。原名《汗等宝贝史纲》。明末蒙古萨囊彻辰著。成子清康熙元年(1662),乾隆四十二年(1777)译为满文,复由满文译成汉文。原书不分卷,后人或分为三部,或分为十章,汉译本为八卷。作者自称据《古昔蒙古汗等源流大黄册》等七种蒙、藏文资料写成。内以佛教传播附会蒙古族起源,历述蒙古各汗世系,及作者本人经历之事,末列明和清初帝王世系,并附三百一十六行诗(汉译本已删)。其最有价值者,为有关元亡后蒙古地区政治、经济、喇嘛教传播、封建领地划分、各部间战争之记载,尤详于俺答汗及鄂尔多斯部事迹。明时蒙古各汗活动和王统世系,赖此书得以考见。但书中喇嘛教神学色彩较浓,记载亦有误会失实处,汉译本更有错译等问题。汉译校注本以沈曾植《蒙古源流笺证》较著名。
| 蒙兀室韦  蒙兀即蒙古一词的最早汉译。唐代始见于史,为室韦之一部,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畔。唐中叶以后逐渐西迁至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的肯特山一带。为蒙古部的先世。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