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史称坚昆、鬲昆、黠戛斯、乞利乞思等,清称布鲁特。1935年始定今名。人口143537人(1990年)。居地东起西部天山,西迄布哈尔(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分东西两部。东布鲁特牧于天山北麓,部落五,最著者三:萨雅克、萨拉巴哈什、塔拉斯。部分牧地为准噶尔人所侵,准噶尔平,始复旧地。西布鲁特牧于天山南麓,部落十五,最著者四:额德格拉、蒙科尔多尔、齐里克、巴斯子。各部落自有首领,不相统属。大首领称“比”,以下有阿哈拉齐克等大小头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二十四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先后臣属清朝。朝贡贸易频繁,税减内地商民三分之一。有求内能者,授散秩大臣、阿奇木伯克等职。主要从事畜牧业,亦事少量农业。信仰伊斯兰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柯尔克孜语文。无文字。通行维吾尔语文。建国后实行了社会改革,各项事业均有发展。
| 科尔沁部  内蒙古部名。在喜峰口外,今内蒙古东南部一带。首领为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原服属于察哈尔林丹汗,后金天命九年(1624)与林丹汗失和,率部投奔努尔哈赤,为最早归附清朝的蒙古部落。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沼科尔沁设札萨克五,赐亲王、郡王、镇国公爵有差。该部与清皇室联姻,关系密切。所部六旗,分左、右翼。土谢图亲王掌右翼,附扎赉特部一旗、杜尔伯特部一旗3达尔汗亲王掌左翼,附郭尔罗斯部二旗3统会盟于哲里木。科布多 滑代政区。乾隆二十六年(1761)设参赞大臣一员。驻科布多城(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省会),属定边左副将军节制,统辖阿尔泰山南北曲麓厄鲁特蒙古与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诸部地。同治三年(1864),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其地相当今俄罗斯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光绪七年(1881)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和以后的《中俄科塔界约》,割去阿尔泰乌梁海西部地区,即今新疆哈巴河县国界以外,斋桑泊以东一带地区。三十一年清廷分置阿尔泰办事大臣,驻承化寺(今新疆阿勒泰市),统辖阿尔泰乌梁海东部与新土尔扈特、新和硕特二部地,相当于今新疆阿勒泰地区,其余地区似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1912年科布多厄鲁特诸部为喀尔喀封建主占领,在沙俄策动下宣布独立。其地即今蒙古国科布多、巴彦乌列盖二省和乌布苏诺尔省的大部以及俄罗斯图瓦自治州唐努山以南地区。
| 可沓振  南北朝时吐谷浑王。梁大同元年(535)继立,梁封之为河南王。后即为夸吕所替代。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