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  满语音译。①哨卡,哨所。清于东北、蒙古、新疆北沿国境线内侧设置,一般分为三层:内称“常设卡伦”,为永远驻守者;外称“移设卡伦”;再外称“添设卡伦”。皆暖则外展,寒则内迁,进迟盈缩,或千里,或数百里,均在常设卡伦之外、边界线内。东北、蒙古、新疆的某些禁地或冲要处所,如盛京、吉林之柳条边,热河之木兰围场,外蒙古之呼固斯采金处,新疆之和田采玉处,以及哈密、吐鲁番等冲要之处,亦设卡驻兵,守卫稽察。②哨探,哨兵。《清文总汇》“卡伦”注:“营盘前略远处安的哨探之兵。”
| 开元路  元路名。金末蒲鲜万奴割据辽东时(1215—1233)置。治今黑龙江东宁三岔口附近大城子古城。蒙古窝阔台五年(1233),蒙古灭万奴,“师至开元、恤品,东土悉平”。开元之名始见。移治建州故城北石墩寨(在今牡丹江流域)。后二年,移治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初辖地甚广,西起今辽宁开原、吉林四平及松花江流域,北抵黑龙江口,南及今朝鲜东北部地区,东至于海。元大德后,于黑龙江下游地区分置水达达路,辖境缩小,至正二年(1342)又移治咸平(今辽宁开原市城北)。明初废。
| 柯尔克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史称坚昆、鬲昆、黠戛斯、乞利乞思等,清称布鲁特。1935年始定今名。人口143537人(1990年)。居地东起西部天山,西迄布哈尔(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分东西两部。东布鲁特牧于天山北麓,部落五,最著者三:萨雅克、萨拉巴哈什、塔拉斯。部分牧地为准噶尔人所侵,准噶尔平,始复旧地。西布鲁特牧于天山南麓,部落十五,最著者四:额德格拉、蒙科尔多尔、齐里克、巴斯子。各部落自有首领,不相统属。大首领称“比”,以下有阿哈拉齐克等大小头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二十四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先后臣属清朝。朝贡贸易频繁,税减内地商民三分之一。有求内能者,授散秩大臣、阿奇木伯克等职。主要从事畜牧业,亦事少量农业。信仰伊斯兰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柯尔克孜语文。无文字。通行维吾尔语文。建国后实行了社会改革,各项事业均有发展。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