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海  一作潮海。含义随时代而变。两汉六朝时是北方的海名。汉武帝时霍去病击匈奴左地,出代郡塞二干余里,登临翰海而还。唐以前人注释《史记》、《汉书》均解作一大海名。据方位推断,疑即今蒙古高原东北境的呼伦湖与贝尔湖;今人岑仲勉考证以为既云“登临”,则是“山”而非“海”,“翰海”当即今蒙古杭爱山的不同音译。《北史·蠕蠕传》数见“渤海”一词,所指不一,其一与《史记》、《汉书》所载同,其一当在蒙古高原北境,疑即今贝加尔湖。唐代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西夏称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市西南)甫一带沼泽地为瀚海,见《西夏书事》;元代或以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瀚海,见耶律楚材《西游录》,或以今阿尔泰山为瀚海,见刘郁《西使记》。明以后则用以专指戈壁沙漠。
| 翰林兼国史院  元官署名。掌拟写诏令、纂修国史及备咨询。中统元年(1060)置翰林学士承旨一职,末立官署。至元元年。(1264)立翰林学士院。四年改立翰林兼国史院。二十年与集贤院合而为一,称翰林国史集贤院。二十二年集贤院分立,复旧称。置承旨、学土、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等官,属下有待制、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编修官等员。元帝夏季巡幸上都,翰林兼国皮院官员扈从。置上都分院。
| 号室靺鞨  隋唐时靺鞨七大部之一。在拂涅靺鞨东,今兴凯湖西岸以东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一带。胜兵不过三干。唐平高丽后,号室部奔散,遗民并入渤海。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