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必齐河  亦作吉尔巴齐河、郭尔毕擦河。在今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北支流。源出外兴安岭,南流注入石勒喀河。原属中国内河。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规定“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中国在河口东岸立清、汉、蒙古、俄罗斯及拉丁文五体字分界碑。每年巡查格尔必齐河边界。咸丰八年(1858),中俄签订不平等的《瑷浑条约》,此河遂被俄国割占。
| 格格  满语姐姐之意。妇人爵名。清早期对国君女、贝勒女或一般妇女的称呼,无定制。皇太极继位后,于祟德元年(1636)仿明制,中宫所生女称固伦公主,纪所生女及中宫抚养者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为王公女儿之专号。秩分五等:和硕亲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多罗郡王女称多罗格格,即县主;多罗贝勒女亦称多罗格格,即郡君;固山贝子女称固山格格,即县君;镇国公、辅国公女称格格,即乡君。
| .格鲁派  喇嘛教派之一。明永乐时青海藏族僧人宗喀巴针对喇嘛教各派弊端,推行宗教改革。他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主张学行并举、显密并重,僧众严持戒律,学经遵循次第、禁止娶妻和参加生产劳动。加强寺院管理和组织制度等。故称其所创教派为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新噶当派。永乐七年(1409)宗喀巴在拉‘萨举行大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建立该派第一座寺院甘丹寺传播教义,故该派又名“甘丹派”。十五世纪中叶,该派势力逐渐扩大,嘉靖二十五年(1546)此派上层迎索南嘉措至哲蚌寺,被尊为“活佛”,开始采取活佛转世相承制度。万历六年(1578)蒙古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会见,索南嘉措被尊为“圣设一切瓦齐尔达赖达赖喇嘛”,是为达赖三世。清初,达赖五世和班禅四世又借蒙古和硕特部困始汗兵力击败敌对势力。顺治九年(1652)达赖五世亲赴北京朝觐,翌年被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取得喇嘛教各派总领袖地位。康熙五十二年(1713)又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乾隆十六年(1751)此派成为西藏地区的执政教派,并在蒙藏等族地区流传。因此派僧人平时戴黄色僧帽;故俗称“黄教”。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