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一作俄伦春、俄乐春、鄂尔吞等。意为“山岭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欧人称为通古斯。按地区分,有玛涅格尔(呼玛尔河);毕拉尔(精奇里江上源、牛满江);奇勒尔,亦称栖林、麒麟(库鲁河、格林河);涅格达(恒滚河)等。按行止分,有使马鄂伦春、使鹿鄂伦春、使犬鄂伦春。大别为二:隶于布特哈为官兵者称“摩凌阿”(满语,“马上”之意)鄂伦春;散处山野以纳绍为役者称“雅发罕”(满语,“马下”之意)鄂伦春。原居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等地区,与达斡尔、鄂温克族同被称作“索伦部”。清初,因沙俄东侵,被迫徒嫩江间,与先后迁此地的鄂温克、达斡尔错居。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逊克、黑河、呼玛等市县。人口7004人(1990年)。以游猎为生。奇勒尔人除打牲外,尤善捕鱼。冬着鹿皮,夏着染色之答抹哈鱼皮。居无定处,止则张架,以桦皮或鱼皮为帐。随牲转徒。无书契文字,结绳记事。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一满语族北语支。信仰萨满教。社会组织为氏族制,有柯尔特依尔、白依尔分布于诺敏河流域;阿其格查依尔、玛拉库尔分布于多布库尔河、甘河流域;玛哈依尔、杜能肯分布于毕拉尔河流域;玛尼亚尼尔、吴卡尔康、古拉依尔、魏拉依尔、葛瓦依尔等分布于呼玛尔河流域。主要从事游猎业,建国后逐步实现定居,工农林牧猎业及交通、文教、卫生等事业均有迅速发展。
| 鄂拓克  亦作鄂托克。蒙古语,源自粟特语。明代蒙古地区以共同牧地为基础的社会和经济单位。为清代“旗”的前身。
|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鄂温基(即鄂温克),亦作艾温克、埃文克。山林中的人之意。与鄂伦春互称特额,鄂温克语河边的人之意,以别于住在山上驯鹿的鄂伦春。因居地不同,又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喀穆尼、雅库持。原居黑龙江上中游及其支流一带,其库尔喀索伦,居于额尔古纳河和精奇里江之间c著名首领博木博果尔于清崇德二年(1637)入朝。清初,因沙俄东浸,其巴雅吉尔和科尔塔吉尔等氏族被迫南迁黑龙江以南,额尔古纳河与嫩江一带。南迁后,编佐领,辖于布特哈总管衙门。康熙三十年(1691),调往各地驻防。清中叶从勒拿河迁来的雅库特—支,有科尔塔吉尔(卡鲁他昆、卡尔他若鲁、卡尔都舍若鲁)、那喀吉尔、布利托夫等氏族,散居额尔古纳河流域,与鄂伦春、达斡尔族错居。经济以捕猎为主。社会组织为氏族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一满语族北语支。无文字。信萨满教。人口26379人(1990年)。建国前主要从事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1958年建立鄂温克自治旗,工农牧猎生产及其他各项事业均有很大发展。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