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鲁特蒙古盟长  官名。额鲁特蒙古为元裔阿鲁台,后转音为阿鲁特。旧分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后又补入辉特部。初游牧于阿尔泰山,以后分驻新疆、青海、宁夏及科布多境。在新疆北境者,称天山额鲁特,分旧土尔扈特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部及中路和硕特部,共分十三旗,各设札萨克掌一旗之政令。所属有协理台吉、管旗章京、副章京、参领、佐领、骁骑校等官,分掌所属事务。天山额鲁特五部十三旗,编约五盟。计旧土尔肩特四盟。分南北东西四路乌纳恩素珠克图。分会土尔扈特各旗,南路四旗,北路三旗,’东路二旗,西路一旗;中路硕和特一盟,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会和硕特三旗,五盟各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由同盟之札萨克内选任,,治理同盟各旗盟会事务。
| 额真  满语,意为主、主人、主子、君主、宗主、皇帝。一作厄真、阿真、额巾,均同音异译。官名。原为阿哈(奴仆)的对称。后金时,八旗组织中有牛录额真(佐领)、甲喇额真(参领)、梅勒额真(副都统)、固山额真(都统),又有巴雅喇甲喇额真(护军参领)、巴雅喇额真(护军都领)等。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修改八旗官名,除固山额真外,其余额真均改为章京。清雍正元年(1723)规定,额真之意为主,不应用作官名,改固山额真为固山昂邦。蒙古语中也有额真(《元朝秘史》写作额毡),其意义与满语同。
| 厄鲁特营  清携眷驻防新疆之蒙古八旗兵。乾隆二十九年(1764)将热河厄鲁特蒙古诸部组营,移牧伊犁。分左右两翼:左翼为乾隆二十三年迁出之达什达瓦部五百多人;右翼为乾隆二十五年陆续招抚的其他各部,乾隆三十七年将士尔扈持内安插伊犁之沙毕纳尔八百余人并入右翼。左翼为上三旗。驻符克斯、察林、塔玛哈一带;有翼为下五旗,驻霍诺海、崆吉斯、哈什一带。设领队大臣一员;两翼各设总管、副总管;八旗各设佐领、骁骑校。游牧种地自食,并司官牧厂。屯田二十处,辖卡伦二十五处。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