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德尼  (?一1623) 清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世居都英额地努尔哈赤起兵时归附,以通晓汉、蒙语文,赐号巴克什(满语,汉译儒者、学人)。为努尔哈赤近身大臣。常从征。万历二十七年(1599),受命与噶盖一起以蒙古字母合女真音,创满文(即“无圈点的满文”或“老满文”)。四十四年(1616),后金立国,草创法制,多出其手。积功至参将、副将等职。皇太极称他为一代人杰。后违令被杀。赐姓赫舍里,改入希福族中。
| 额尔德尼昭之战  清军与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间一次重大战役。雍正十年(1732)七月,噶尔丹策零偕小策凌敦多布统兵犯喀尔喀,谋掠额尔德尼昭(即光显寺,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巴彦温都尔西北)。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陡多伦诺尔,遂移师塔密尔河,掳喀尔喀副将军额骈策凌妻李牲畜。策凌时不在牧地,闻报后引兵二万驰击,准军败遁,走克尔森齐老。复相遇,彼此相拒二日,准军再败,奔额尔德尼昭,依山傍河列阵。策凌跟踪追至,分部众为二支:—军鄂尔坤河畔,与准军相峙,别分兵绕山后,自山顶大呼压下,左右夹击。双方鏖战一日,准军败,死伤万余人。噶尔丹策零自鄂尔坤河遁,小策凌敦多布逃推河。史称“光显寺大捷”。
| 额尔古纳河  亦作鄂尔姑纳河、厄里谷纳河、也里古纳河、额而古涅河。河名。蒙古语为递物之意,以河流走向呈人曲腰以手递物之状,故名。位于中国内蒙古与俄罗斯交界处。原属中国内河,十七世纪后期沙俄向东扩张,侵占额尔古纳河以内地区。清康熙二十年(1681),又在河东建额尔古纳寨堡(墨里勒克河口处),作为深入中国腹地的据点。二十八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界河。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