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大宝法王  元明两代授予藏传佛教领袖人物的封号。元至元七年(1270),忽必烈以萨迦派领袖八思巴制成“蒙古新字”有功,封为“大宝法王”,更赐玉印。明水乐四年(1406),成祖召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哈立麻至南京,次年封之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宝法王”,赐印诰。地位高于大乘、大慈:法王,为藏传佛教领袖人物中的最高封号。



  大藏经  汉文佛教典籍总名。简称《藏经》,亦称《一切经》。《隋书·经籍志》载,开皇元年(581),京师及各大都邑,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又别写藏于秘阁,故名。后泛指一切文种之佛典丛书。以收录经、律、论为主,包括印度、中国等佛教学者主要著述。汉译(大藏经)以宋开宝四年(971)至太平兴国八师(983)在成都雕印者为最古(即“蜀版”)。南宋理宗嘉熙、淳佑年间在湖州(今属浙江)雕印之藏经,凡一千四百二十部,五千九百十六卷,是为“宋藏”(即“思溪版”)。元至元十四年(1277)至二十七年,翻刻“宋藏”,凡一千四百二十二部,六千零十七卷,是为“元藏”(即“普宁寺版”)。后来元二藏多毁于元末兵火。流传于日本者尚存。明永乐十八年(1420)至正统五年(1440),重刻藏经,凡一千六百五十七部,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是为“北藏”(藏于北京)。“南藏”分别为明太祖洪武及成祖永乐年间于南京所刻:前者称“洪武南藏”,凡一千六百余部,七千余卷;后者称“永乐南藏”,凡一千六百二十五部,六千三百三十一卷。明万历十七年(1589)至清康熙十六年(1677),在五台山等地雕印之藏经,凡二千一百四十一部,一万二千六百卷,是为“明藏”;亦称“嘉兴藏”(即“楞严寺版”)。“清藏”则于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三年(1738)以明“北藏”为主要底本雕印,凡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除汉译本外,尚有巴利文、藏文、满文、蒙文、日文以及高丽文等文本。



  大策凌敦多布  (?一1736) 清时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噶尔丹弟布木之子。康熙五十四年(1715),受策妄阿拉布坦派遣,率军击退入侵亚梅什湖地区的俄国布赫戈利茨远征军。五十六年,进占西藏,越三年,为清军所败,逃回伊犁。雍正九年(1731),受噶尔丹策零派遣,偕小策凌敦多布攻清军,在和通泊(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吉尔格朗图西)获胜。旋兵败于鄂登楚勒河附近。后病死。



上3条  下3条


分类词表
ABC
DEF
GHI
JKL
MNO
PQR
STU
WX
YZ

检索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