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头可汗  隋时西突厥可汗。公元576—603年在位。又称步迦可汗,名玷厥。室点密可汗之子。原为突厥西面可汗,与大可汗沙钵略不睦。开皇三年(583),阿波可汗(大逻便)反沙钵略西走来投,乃自立。西突胶与东突厥自此正式分立。沙钵赂死,都蓝可汗立,他复与之为敌。叶护可汗子染干(启民可汗)与隋通好,复与都蓝共攻染干。都蓝死,兼统东突厥,屡扰隋境。二十年,为隋将史万岁所败。仁寿三年(603),所属铁勒十余部降隋,部众溃散,不能自保,西奔吐谷浑,不知所终。
|
达斡尔族  亦称达呼尔、打虎尔、达瑚尔、达虎里、达呼里、达瑚里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清初,与鄂伦春、鄂温克合称“索伦部”或“萨哈尔察部”e原居黑龙江北,明未徙居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精奇里江(今俄罗斯结雅河)地区。清初沙俄东侵,陆续南迁嫩江流域,一部分屯戍边疆。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以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黑河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等地。人口121463人(1990年)。属东胡系。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借用蒙文、满文和哈萨克文(今主要借用汉文)。经济以多种经营为特点。农业历史悠久,种植燕麦、稷子及白菜等园艺作物,是黑龙江、精奇里江、嫩江流域最早开拓者。养猪业和畜牧业是古老的生产部门。信仰萨满教。据文献记载和传说,早期共有十八个“哈拉”(姓),每个“哈拉”有一至数个不同名称的“莫昆”(氏族);“莫昆达“(氏族长)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清初进入阶级社会,仍保存氏族制残余。天聪八年(1634)头领巴尔达齐来贡貂皮,后多次入贡,授额驸,编佐领,统于布特哈总管衙门。康熙时雅克萨之战,奋力抗俄,多立功绩。嗣后,部分迁居东北及西北各地戍边,称“新满洲”。建国后,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实现了社会改革,各项事业均有发展。
|
鞑靼  1、古族名。又作达靼、达旦、达但、塔坦、达达、达打、塔塔儿等。最早见于八世纪初以突质文字刊刻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唐后期始出现于汉文史籍。突厥统治时期,漠北以蒙古语族室韦诸部中的塔塔儿部先为突撅人所知,遂以其名统称诸部。初服属突厥,突厥衰亡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西迁至今蒙古国、贝加尔湖地区及内蒙古西部。因其强大及与周围突厥部族联合若干非蒙古语族游牧部落往往自称或被称为鞑靼。宋、辽、金时期,除鞑靼(塔塔儿)本部外,又习称漠北蒙古部为黑鞑靼、漠南汪古部为白鞑靼(或熟鞑靼)、森林狩猎部落为生鞑靼,鞑靼成为蒙古高原诸部的通称。十三世纪初,塔塔儿部为蒙古所灭,但西方通常仍将蒙古称为鞑靼。元亡,明代又把东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各部称为鞑靼。明初,鞑靼为瓦刺所败势衰,至达延汗时期复兴,统一东蒙古,置六万户。十六世纪中期,鞑靼发展为漠南蒙古及漠北喀尔喀蒙古,后统一于清。此外,在广义的应用上,鞑靼有时成为中国北方诸民族的总称,乃至泛指亚洲大陆北部诸民族。
2、即“塔塔儿”。
3、宋、元时汉人对蒙古族的俗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