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1(1)春秋战国时各国为相互防御,各在形势险要之地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前656):”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之筑,始见记载,北起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南至泌阳县东北。战国时楚、齐、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建,楚将方城向西展筑,循伏牛山脉,折南至邓州市北。齐长城西起今山东平阴县北黄河东岸,东经泰、沂山区,直达胶南市小朱山海边,莱芜、泰安等市两存遗迹。魏长城有西东二条,西长城遗迹南起陕西华阴市西南,北过渭河,沿洛河东岸,东北至韩城市南黄河西岸;东长城北起河南原阳县西,南抵郑州市南。燕南长城北起河北易县西南,东南沿瀑河、大清河北岸.达大城县西南,徐水县瀑河上游尚有遗迹。赵南长城西起河北武安市西南,东南沿漳水北,东至肥乡县南,临漳、磁县一带尚有遗迹。中山长城一说疑在河北新乐市境,一说在河北、山西交界恒山及以南太行山一线。燕、赵、秦为防御东胡、匈奴,在北边修筑长城。燕北长城西段遗迹即逶还于河北张北县、沽源县北“二道边”,内蒙古赤峰市南“赤南长城”,东段自辽宁辽河北南折,南越鸭绿江,至朝鲜清川江北海边。赵北长城遗迹有南北二段,北段傍内蒙古明山西段狼山,南段沿乌拉山麓及大青山南麓。秦长城遗迹西起甘肃岷县,东北达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南黄河侧畔。
(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北御匈奴,筑长城,“起临挑,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西起甘肃眠县,东北向濒黄河南岸,又北即逶远于内蒙古商都县北至河北康保县南之“成吉思汗长城”,围场县之北线长城,赤峰市北“赤北长城”,至于辽东,仍战国燕北长城,唯南伸至朝鲜清川江之南海边。
(3)西汉武帝为防御匈奴,建筑长城,称为“边塞”’“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汉书·匈奴传))。北和东北边悉仍秦代长城之旧,阴山之北建成外长城并列二条,婉蜒于蒙古高原上,北长城直至阿尔泰山脉中,南长城转向西伸至内蒙古额济纳旗。兴筑河西三条边塞:从甘肃永登县西北至酒泉市;自酒泉市沿北大河、疏勒河,西至敦煌市玉门关;自索果诺尔南沿弱水二岸。敦煌以西则筑亭燧,东起玉门关,西至新疆罗布泊北岸、孔雀河末流;汉昭帝、宣帝并筑亭握西移,自新疆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孔雀河北岸,西北至库车县西北。西河、上郡、北地三郡沿边亦建塞筑障,在内蒙古东胜市西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西南,宁夏陶乐县西南、灵武市东长城一线。
(4)北魏防御柔然,筑长城东起河北赤城县,西达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东魏防彻西魏,筑长城西起山西静乐县,东北至宁武县东北。北齐防御突跃,筑长城南起山西代县西北,北至五寨县北;又自保德、河曲县间,东经北京市昌平县居庸关南口,直至河北山海关附近;重城西起山西偏关县东,东至繁峙县平型关东北。北周防御突厥,筑长城西起山西代县北雁门关,东抵河北昌黎县北碣石。
(5)隋代防御突厥、契丹,筑长城西起宁夏灵武市,东达山陕间黄河;西起内蒙古托克托县,东达山西浑河;河北山海关一线。
(6)金代防御蒙古,修筑长城,称为界壕。
(7)明代为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自洪武至万历,前后经历二百多年,基本完成长城修筑工程,东起鸭绿江边虎山南麓,西抵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干七百多里,称为迈墙。其中鸭绿江边至山海关段,至今大部已毁坏,山海关至嘉峪关段,保存较为完整。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称为内边,其北边墙,称为外边。居庸关为京都西北门户和屏障,周围十三里余,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山海关为东边重关,周八里余,城墙高10米,厚15米,顶厚12.34米,女墙高1.1米。嘉峪关为西端重关,周围640米,城墙高9米,厚6.6米,顶厚2米。规模宏大,气魄雄伟,为世界历史上伟大建筑之一。
| 长春真人西游记  书名。元李志常撰。二卷。志常为蒙古太祖时道士,字浩然,号真常子。太祖十五年(1220)至十九年曾随侍其师长春真人丘处机赴西域遏成吉思汗。归后就途中经历闻见,撰此行记。于所经各地山川、道里、风俗、物产,记载详明,叙事清晰,文章优雅,为研究中世纪中亚史地和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此书自著成后,未见流传,清乾隆六十年(1795),钱大听与段玉裁游苏州玄妙观,阅《道藏》,见此书。大听借妙后,始为之传播于世。近人王国维和张星烺曾为之注释,国外有俄、法、英文译本。
| 长寿天亲可汗  (?一789) 一作武义成功可汗。回纥第四代可汗。移地健从父兄。原称顿莫贺达干。唐大历十四年(779),移地健在粟特胡煽动下,欲大举犯唐,往劝不听,遂杀之,自立为合骨咄禄毗伽可汗。遣使至唐,请求册命。唐册立为武义成功可汗,册使尚未到达,发生振武军留后张光晟杀回纥使董突(可汗叔父)事。及册使至,可汗虽未亲自接待,但仍欲与唐敦睦,传语唐使曰:“汝国已杀董突,我又杀汝,如以血洗血,污益甚耳;今吾以水洗血,不亦善乎。”以前河西为吐蕃所占,安西、北庭与唐联系断绝。至其在位后,二都护府使者乃得经回纥抵长安,而北庭等处亦复倚重回纥坚守。贞元三年(787),可汗求和亲,德宗许以咸安公主嫁之,并约定称臣;称子;每次来使不得过二百人;马不超过千匹;不得将中原人及商胡携带出塞。汗悉应之。四年,遣使至唐,请改回纪为回鹘,取捷鸷犹鹘之意,唐复册其为汨咄禄长寿天亲毗伽可汗,册公主为智惠端正长寿孝顺可敦。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