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塔拉  亦作波罗塔拉、博尔塔拉。地名。蒙古语意为“青色的草原”。在伊犁东北,原为厄鲁特蒙古牧地。乾隆二十年(1755)清廷出兵伊犁,西、北两路军此此会师后西进。二十八年自张家口移徒察哈尔官兵驻扎,后分左、右两翼驻防游牧。光绪十四年(t888)隶伊塔道精河厅管辖。1920年析出置博乐县。
| 渤海  古国名、族名。唐代粟末靺鞨等族所建政权。唐圣历元年(698),粟末靺鞨部首领大柞荣建立震(振)国。有众四十余万。先天二年(713),唐派崔忻封之为左晓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此去职揭号,改称渤海。立国二百二十九年,传十五世。终唐之世,朝贡不绝。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悉仿唐制。多次派学生至唐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使用汉文字。生产和文化发达,有“海东盛国”之称。最盛时疆域,东临今日本海,西抵辽宁省开原一带,南达朝鲜半岛北部,北至黑龙江南与南黑水靺鞨接。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都上京龙泉府(治今黑龙江宁安渤海镇)。辽天显元年(926),为辽太祖阿保机攻灭,改称东丹。契丹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不二年,尽迁其民于辽河流域,都辽阳。耶律倍泛海入后唐后,东丹建置渐废。为反抗契丹贵族压迫,部分遗民曾先后以今鸭绿江畔白山市为中心建立定安、兴辽等小国,但均遭到镇压。辽圣宗时并入辽。金灭辽后,成为金的居民,渐与女真、汉人相融合。
| 渤海上京遗址  即渤海国古城,或称龙泉府遗址。位于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镇。渤海国京城原在东京龙原府。唐天宝时,三世文王大钦茂始迁上京。三十年后复迁东京。贞元时,五世再迁上京。两度为都,前后历一百六十余年。大钦茂为王五十余年,倾慕中原文化,京城形制、布局仿长安,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城东西约4.6公里,南北约3.4公里,周围约16公里,略呈长方形。城墙用石块砌筑,厚约2.4米,外有壕沟,共设十个城门。宫城在内城之内,内城在外城区北部正中,坐北朝南。三城环套,整齐雄伟。天显元年(926),契丹灭渤海,城被毁。外城现存遗址有城墙、街坊、寺庙、石灯幢、石佛等。内城有部分城墙和禁苑遗迹。宫城尚有宫墙、宫殿遗址和石井等。城郊有古墓、石桥。另有五处古桥石墩,皆用大块熔岩砌成。当初飞架牡丹江上,可想繁荣景象。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