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斡勒  蒙古语,元译“奴婢”。辽、金、蒙、元时期蒙古社会中的一种隶属人口。部落战争中,将战败部落的人(大都是幼童)掳来分给战胜者各家,世代作孛斡勒,称“门限的奴婢”、“门的梯己奴婢”(《元朝秘史》第一百三十七节旁译),意谓隶属于各个家庭父权家长。字斡勒有家室妻李,亦有少量财产,为主人放牧畜群,随主人参加围猎与征战,并从事各种家内服役。在当时蒙古社会中,被视为主人家庭中低等成员,故常称“弟”。学界对其性质看法不一,大体有三种:家庭奴隶、游牧社会的生产奴隶、农奴式的隶属人口。
| 博罗塔拉  亦作波罗塔拉、博尔塔拉。地名。蒙古语意为“青色的草原”。在伊犁东北,原为厄鲁特蒙古牧地。乾隆二十年(1755)清廷出兵伊犁,西、北两路军此此会师后西进。二十八年自张家口移徒察哈尔官兵驻扎,后分左、右两翼驻防游牧。光绪十四年(t888)隶伊塔道精河厅管辖。1920年析出置博乐县。
| 渤海  古国名、族名。唐代粟末靺鞨等族所建政权。唐圣历元年(698),粟末靺鞨部首领大柞荣建立震(振)国。有众四十余万。先天二年(713),唐派崔忻封之为左晓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此去职揭号,改称渤海。立国二百二十九年,传十五世。终唐之世,朝贡不绝。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悉仿唐制。多次派学生至唐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使用汉文字。生产和文化发达,有“海东盛国”之称。最盛时疆域,东临今日本海,西抵辽宁省开原一带,南达朝鲜半岛北部,北至黑龙江南与南黑水靺鞨接。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都上京龙泉府(治今黑龙江宁安渤海镇)。辽天显元年(926),为辽太祖阿保机攻灭,改称东丹。契丹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不二年,尽迁其民于辽河流域,都辽阳。耶律倍泛海入后唐后,东丹建置渐废。为反抗契丹贵族压迫,部分遗民曾先后以今鸭绿江畔白山市为中心建立定安、兴辽等小国,但均遭到镇压。辽圣宗时并入辽。金灭辽后,成为金的居民,渐与女真、汉人相融合。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