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满洲  又称满洲八旗。清代八旗组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地位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是八旗组织的主体。所属除满族成员外,满洲佐领下亦有少量蒙古、汉人,并单独编有蒙古佐领三十五个、半分佐领二个,朝鲜佐领六个,俄罗斯佐领、番子佐领各一个。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初置四旗,每旗下以三百人为—牛录,设额真一人领之。四十三年,正式建立八旗,以初设之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之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每旗设固山额真(汉名都统)一人,梅勒额真(汉名副都统)二人,下辖五甲喇(汉名参领),每甲喇辖五牛录(汉名佐领)。后随人丁繁衍,所属佐领时有增没,至崇德末共有佐领三百零九个、半分佐领五个。乾隆后期增至佐领六百七十六个、半分佐领五个,遂为定制,直至清末未变。
|
八旗蒙古  又称蒙古八旗。清代八旗组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旗色、官制与八旗满洲向,惟地位略低于八旗满洲,而高于八旗汉军。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建立八旗时,已编有蒙古牛录七十六个,并将部分蒙古人编入满洲牛录,分隶满洲大臣。天聪初,皇太极将新降蒙古人众及原编入满洲旗下之部分蒙古人另编蒙古二旗。天聪九年(1635)正式编立蒙古八旗,每旗设固山额真(汉名都统)一人,梅勒章京(汉名副都统)二人,甲喇章京(汉名参领)二人,分统所属蒙古牛录(汉名佐领)。后续将归附蒙古人众编入,至崇德末共有佐领—’百一十七个、半分佐领五个。雍正年间增至佐领二百零四个,遂为定制,不再增加,直至清末未变。
|
伯颜  ①(1236—1295)元蒙古八邻部人。随父晓古台从旭烈兀征波斯。世祖至元元年(1264),受旭烈兀派遣,使大汗庭,得忽必烈赏识,留为侍臣。历任中书左远相、同知枢密院事。十一年,复为左丞相,行省荆湖,总帅襄阳兵攻宋。十二年,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升行省右丞相。分兵三路进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正月,宋幼主赵隰出降。十四年,北上平定只儿瓦台叛乱,败昔里吉等于斡耳寒河(今鄂尔浑河)。二十二年,代诸王阿只吉总军西北。二十六年,任知和林分枢密院事。长年抗御海都、乃颜、明理帖木儿等叛王。三十年,奉召入侍。次年正月,世祖死,拥皇孙铁穆耳(成宗)即帝位。十二月死。
②(1295—1358)元哈刺鲁氏,一名师圣,字宗道。隶蒙古万户府军籍,世居开州濮阳县(今属河南)。幼从塾师读《孝经》、《论语》,后受业于宋进士黄坦,读朱子之书,从学者渐众。至正四年(1344),被征,授翰林待制,预修检史)。书成,辞归,从学者至干余人。十八年,避兵至磁州(今河北磁县),被起义军杀死。
③(?一1340)元蒙古蔑里乞氏。镇海之孙。初侍武宗于藩邸。至大元年(1308),任吏部尚书,改御史中丞。次年,任尚书平章政事,领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仁宗时,历官江南行台御史中亟、御史大夫、江渐行省平章政事、陕西行台御史大夫。泰定帝时,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河南行省平章政事n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死,从燕铁木儿迎立武宗次子怀王图帖睦尔(文宗),以功加大尉,进御史大夫、中政院使。明宗立,为中书左丞相。天历三年(1330)正月,任知枢密院事。至顺二年(1331),进封浚宁王。三年,拜太傅,加徽政使。顺帝即位,以翊戴功拜中书右远相,进太师,领太史院,封秦王,总领蒙古、钦察、斡罗思诸卫亲军都指挥使。此后专权跋扈,深为顺帝所忌。至元六年(1340)其侄脱脱与顺帝心腹世杰班等合谋,础之为河南行省右丞相。后病死于龙兴路(治今江西南昌)绎舍。
④蒙古语,意为“富有”、“富翁”。蒙古社会发生贫富分化后,富人拥有更多牲畜,常以伯额为美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