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刺忽  又译八儿忽、八里灰。金元部族名。居于贝加尔湖东北巴尔古津流域,成吉思汗时降附蒙古。八刺忽居住地以产海东青[鹰隼)著名,元代专有回回商人乘驿传前往收捕上贡。
| 八鲁刺思  又译巴鲁刺思、把鲁刺思、巴鲁刺。蒙古尼鲁温部的一支。由海都三叔合赤兀之子巴鲁刺台的后人组成。又海都四叔合出刺之子忽赤的后裔,繁衍为大巴鲁刺、小巴鲁刺氏,再分为额儿点图巴鲁刺、脱朵延巴鲁刺等分支。
| 八旗兵制  八旗起源于“牛录”。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将牛录加以改造、充实和强化,成为固定的战斗组织。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牛录制度基础上,正式创建旗制,设立四个以不同颜色旗帜命名的组织,即黄旗、白旗、红旗、蓝旗(皆纯色),分管各牛录。规定每牛录编为三百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四旗扩大为八旗。旗的颜色,在原有四色的基础上镶以不同的色边,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其编制为三级:五牛录编为一甲喇,五甲喇编为一固山,每固山为一旗。每旗三级的官名分别为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和固山额真。共设八固山,即八旗。每固山领有步骑士七干五百名。皇太极继位后,先后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颜色与满洲八旗相同,建制一样,按三级编制,共二十四旗。满洲八旗的旗主世袭,蒙古、汉军八旗的因山额真由皇太极直接任命,可随时撤换。八旗兵制兼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三种职能,最主要的是战备。从清军入关至十八世纪中期,随着满族社会经济的完全封建化,八旗兵制出现了相应的变革。定都北京后,确立八旗常备兵制度,仍按民族分别编制。以满洲八旗为主干。八旗兵后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它们都直属于国家。成为清朝统治的强有力工具。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