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古称‘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等。主要分布在新疆。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76年8月1日起,停止使用维吾尔老文字,全面使用新文字。多信伊斯兰教。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回纥部落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封建汗国。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汗国亡,陆续西迁。其中大部分移居新疆,与当地各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为维吾尔族。由游牧逐渐转变成农业。解放后,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魏书》
书名。(1)西晋王沉撰。四十四卷(一作四十八卷或四十七卷)。记三国时曹魏史事。纪传体。已佚。(2)北齐魏收撰。一百三十卷。其中本纪十四卷,列传九十六卷,志二十卷。记述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包括东魏)王朝兴亡的历史。北魏初期,曾由邓渊编写《国记》十余卷,以后崔浩、高允续修魏史,都是编年体。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李彪参加修史,改为纪传体,记事从开国起,到献文帝时止。以后邢峦、崔鸿、王遵业、温子升相继编撰孝文、宣武、孝明、孝庄四帝起居注。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命中书令兼著作郎魏收编撰魏史,置史局,由太保录尚书事高隆之监修,通直常侍房延祐等六人先后参加。五年,书成,其中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二表一启,皆出于魏收一人之手。问世之后,出于多人责其叙事不实,在孝昭帝、后主时曾两次命魏收修改,始成定本。本书资料较丰富,尤以叙述拓跋部及各族人民的活动、北方门阀制度为详,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书中《官氏志》除详记官制、阶品外,还列举拓跋部和所属部落的姓氏及孝文帝所改汉姓,是研究姓氏的重要资料。《释老志》叙述了佛教和道教在北方流传及寺院经济的情况,是宗教史的重要资料。此两志为魏收所独创。又如《食货志》详细记载了均田制度及北方经济情况,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卧鲁格伊  即摇床。是用开花结果的山丁子、杜李、杏、榆等树的木材制成。取其子孙繁衍、繁荣兴旺之意。卧鲁格伊通常是由娘家在婴儿出生后送来,它倾注了亲生父母的全部希望和祝愿,所以做工也要请聪明、灵巧、子女齐全、生活富裕的人。送卧鲁格伊也郑重其事,不在个途放地或沾土。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