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通志》
书名。清阿桂奉敕修,刘谨之等纂。一百二十卷。乾隆时成书。旧有志书,叙述未详,因命补正其书,定为此本。旧志于盛京、兴京、东京之创建,及太祖、太宗定都之始末,俱未载;于开国战绩,宗室、王公、勋臣事迹亦不悉具。此志皆详考增修,另予建置沿革、疆域形胜、古迹陵墓、杂志风俗土产等,均一一缕析,灿然具备。体裁精密,考证详明。有乾隆内府刊本、1917年刊本。
   |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后被儒家牵为经典,故名。流传至今的有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所收作品上起周初,下至春秋中叶,大部分是今陕西、甘肃、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民歌,小部分是贵族作品。《史记》、《汉书》等书认为曾经孔子删定。书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由风》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现代学者多认为风是地方乐歌;大部分为里巷歌谣之作。雅,包括《大雅》、《小雅》,一百零五篇。《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主要为贵族宴会乐歌和批评朝政的歌谣。现代学者或认为雅是秦声(一说雅借为夏,周人称西周王畿为夏),推论其为西周王畿一带的乐歌。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四十篇。《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清阮元谓乐章而兼有舞容者为颂,与风雅之仅为徒歌有别。周王、鲁侯、宋公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时用,内容为赞美周王、鲁侯、宋公及其先祖的功德。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为博士,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有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毛诗》为古文诗学,盛行于东汉以后,流传迄今。注本流传最广者有:汉郑玄《毛诗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陈奂《毛诗传疏》、清马端辰《毛诗传笺通释》等。
   | 《史记》
书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初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起于传说中之黄帝,止于汉武帝时期,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1.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按年月编写历代帝王事迹,为全书纲领。“表”用表格形式谱列人物和史事。“书”记典章制度。“世家”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列传”人物传记。全书规模宏大,体制完备,首创以本纪、列传为主,书、表相辅的编纂方法,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取法。因记叙详实,内容丰富,材料系统,文字生动,成为人们研究汉武帝以前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据《汉书,司马迁传》,东汉时本书已缺十篇,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认为,所亡诸篇为《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  《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帝、成帝之间褚少孙补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张晏之说不可尽信,但今本《史记》确有残缺,并杂有后人续笔。书中标明“褚先生曰”以下文字,即为褚少孙补作。后人注释之作主要有南朝宋裴(CLDG)撰《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撰《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清代梁玉绳作《史记志疑》,侧重考订史事。日本泷川资言作《史记会注考证》,汇集了各家注释和考证成果。近人尚有多种注释、考证之作。
|
上3条 下3条
|
|
|